令(líng)人(rén)神(shén)往(wǎng)網(wǎng)友會怎么評論?
影片回歸五十年代家庭倫理片的傳統(tǒng),,描述精明能干的家庭主婦在照顧患老年癡呆癥的公公的過程中,,兒媳一家領(lǐng)悟到人生真諦,,親情的偉大和生命的可貴,,同時也點出了當今社會中年女性所面對的種種問題,。導演許鞍華用平實,、生活化的手法展開情節(jié),,使劇情流暢,、自然,還產(chǎn)生詼諧,、風趣的效果,。影片上映后一舉奪得第32屆電影金馬獎、第15屆電影金像獎以及第一屆電影金紫荊獎最佳影片等,。
自離開校園,,為大導演當副手開始,到今天攀上大導演的位置,,20年來,,許鞍華導演的電影有15部,在香港及海外獲獎無數(shù),。如《客途秋恨》就獲得亞太影展最佳影片和意大利瑞米尼國際影展金瑞米尼獎,。1991年,許鞍華更獲得香港藝術(shù)家聯(lián)盟頒發(fā)的導演年獎,,對她和她的成就作了進一步的肯定,。
許鞍華自小就對銀幕上的光與影很感興趣,從香港大學畢業(yè)后,,她到美國進修浪漫文學,,回港后進入大導演胡金銓的公司當副導,,從此便與電影結(jié)緣。雖然,,她只在胡金銓門下工作了三個月,,但胡金銓拍電影時從不論金錢,只計好壞的態(tài)度卻影響了許鞍華,。也因此,,許鞍華往往為了拍一部電影而籌備經(jīng)年,態(tài)度認線年就想拍的一部戲,,但因當時港府不允許回內(nèi)地取景,,而許鞍華認為如果《半生緣》沒有弄巷之景便會美中不足,搭棚取景顯得失真,,所以只有暫時放棄,,直至1997年才搬上銀幕,中間的過程是十四個年頭,。許鞍華拍電影認真,,《半生緣》不是個別例子,例如《書劍恩仇錄》拉大隊到大漠,,風塵仆仆地走了一年,;拍《極道追蹤》時又大老遠趕赴日本鄉(xiāng)郊農(nóng)村實地取景。這些都不只是體力上的付出,,也是精神上的奉獻,。
花了20年的時間在電影上,許鞍華的成績早被認同,,但名成不代表利就,。不少與她分屬同期的導演早已另謀發(fā)展,許鞍華對電影依然不離不棄,,為求拍出一部部精彩的作品,,她甘愿苦撐著過日子,甚至為了事業(yè),,至今未考慮婚姻,,這在名利社會算是一個異數(shù)。
《女人四十》飲譽海內(nèi)外,,演員出色的表演應(yīng)劃上一筆,。飾演公公的喬宏、飾演丈夫的羅家英演技精煉,,連飾演兒子的新人丁子峻初登銀幕,,表現(xiàn)也分外搶鏡。蕭芳芳更因成功塑造了一位年過四十且面臨事業(yè)和家務(wù)雙重挑戰(zhàn)的女性阿娥的形象,,除囊括港臺兩地所有電影獎的“影后”殊榮外,,更一舉奪得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的最佳女主角大獎,。
童星出身的蕭芳芳,,八歲就因在《梅姑》中的出色表現(xiàn),,榮獲東南亞影展最佳童星獎。她與陳寶珠,、馮寶寶等共七位年齡相仿的少女,,是當時最走紅的“七公主”,其中又以蕭芳芳,、陳寶珠最為矚目,,她倆的影迷當年還為擁戴各自的偶像互相爭執(zhí),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雖然當時蕭芳芳十分走紅,,但她渴望讀書,渴望過一種正常的學習生活,。23歲那年,,她終于有機會遠赴美國,在紐澤西州西頓賀爾大學學習大眾傳播,,三年苦讀,,她如期拿到學位踏上歸途,這次留學,,對她來說真有脫胎換骨般的意義,。回港后她出演了《廣島廿八》等一系列電影,,她在這些影片中的表演和過去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脫離了“玉女”形象,,從一個本色演員轉(zhuǎn)變?yōu)樾愿裱輪T,這是一種蛻變,,從此她的演出天地更加廣闊,,也擁有更多優(yōu)勢。1975年,,她憑《女朋友》一片獲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同時又在西班牙影展上獲最佳女演員獎。
從80年代開始,,蕭芳芳減少了拍戲量,,便質(zhì)素卻大有提高,1981年初演電視劇,,就拿到金鐘獎最佳女主角獎,;1988年憑喜劇片《不是冤家不聚頭》摘取“金像影后”桂冠;而《女人四十》和次年的《虎度門》,,又給她帶來七座獎杯,,可以說是各大影展的�,?停贿^,,她的演技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得獎是水到渠成的事。蕭芳芳自己卻很謙虛地表示自己在表演上仍有不少缺陷,,得獎只是運氣好而已,。或許正因為她的永不知足,,不斷追求進步,,她才可以取得今日輝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