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城市GDP三季報:誰遙遙領先誰又掉隊了?
經濟總量層面,,上海市今年前三季度實現地區(qū)生產總值(GDP)33019.23億元,,位列全國第一;北京緊隨其后,以31723.1億元位列第二,二者差距約為1296億元。北京和上海是前三季度GDP“唯二”沖上3萬億元的城市,。
上海、北京之外,,深圳,、重慶、廣州,、蘇州,、成都、杭州、武漢,、南京也位列全國前十,。其中,深圳,、重慶,、廣州邁入2萬億;蘇州和成都也都突破1.5萬億,;杭州和武漢接近1.5萬億,,今年有望躋身2萬億俱樂部。
經濟增速層面,,全國有13座萬億城市跑贏全國平均水平(5.2%),,其中成都前三季度實現GDP 16114.3億元,以6.7%的增速排在首位,。鄭州,、濟南、合肥位列第二,、三,、四位,展現出了中西部城市的發(fā)展?jié)摿�,。中西部城市中,,重慶和武漢增速也超過國家平均線。
傳統(tǒng)外貿強市東莞仍未走出“失速”陰影,。今年上半年,,東莞的GDP增速只有1.5%,在24個萬億GDP城市中排名倒數第一,。
而據最新發(fā)布的前三季度數據,,其依舊沒有擺脫倒數第一的席位。東莞之外,,泉州、蘇州前三季度的經濟增速也不理想,,在24個萬億城市中居于后三位,。
具體來看,上海,、北京仍以絕對優(yōu)勢處于第一梯隊,,前三季度GDP均超過3萬億,上海以33019.23億元穩(wěn)居首位,,但與2022年三季度相比,,增量僅21.72億,低于預期;北京前三季度GDP首次突破3萬億大關,,達到31723.1億元,,全年再破4萬億已無懸念。
深圳,、重慶,、廣州也已邁入2萬億。其中,,深圳今年前三季度GDP為24468.25億元,,同比增長5.4%;重慶為22243.88億元,,同比增長5.6%,;廣州為21769.84億元,同比增長4.2%,。重慶,、廣州,今年有望攜手邁入3萬億時代,,不過誰是GDP第四城仍有懸念,。
去年,重慶GDP超越廣州,,排名全國第四,。不過,今年一季度,,廣州GDP反超重慶31.03億元,;今年上半年,重慶后來居上,,再次反超廣州,。今年前三季度數據出爐,重慶繼續(xù)位居第四,,但廣州與重慶的差距僅有約474億元,。
近兩年,受疫情等因素沖擊,,廣州經濟增速下滑,,但其與重慶的第四城之爭,短時間內可能仍難分勝負,。
11月4日,,第134屆廣交會線屆增長6.4%。廣交會新聞發(fā)言人,、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副主任徐兵日前表示,,本屆廣交會線%,呈恢復性增長態(tài)勢。未來,,隨著外貿的恢復增長,,廣州重登全國第四城并非沒有可能。
此外,,武漢,、杭州有望躋身2萬億俱樂部。去年,,成都繼上海,、北京、廣州,、深圳,、重慶、蘇州之后,,成為全國第七個2萬億GDP城市,。杭州和武漢前三季度GDP分別為14438萬億和14163.9萬億,從兩城GDP增速來看,,今年都有望逼近甚至突破2萬億大關,。
值得一提的是,全國第十城之爭有愈演愈烈之勢,。目前,,南京位居第十,雖然進一步拉開了與天津的距離,,但寧波,、青島在增速上占優(yōu),未來勢必成為新的挑戰(zhàn)者,。
經濟增速層面,,全國有13座萬億城市跑贏全國,包括成都,、鄭州,、濟南、合肥,、上海,、青島、杭州,、無錫、寧波,、重慶,、武漢、南通和深圳。其中中西部城市表現亮眼,,成都(6.7%),、鄭州(6.5%)、合肥(6.1%),、重慶(5.6%),、武漢(5.5%)增長均在5.5%以上。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fā)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這些城市主要是省會城市,,集中了全省最好的資源,疫情之后本地的投資,、消費恢復性增長,,加之當地的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相對較低,,以及科教服務資源帶來的溢出效應,,所以整體增長較為突出。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chuàng)始院長朱克力認為,,中西部整體增速表現不俗,既離不開近年來國家層面對中西部地區(qū)支持力度的加大,,也得益于中西部在區(qū)域承接產業(yè)轉移,、推進新型城鎮(zhèn)化、加強環(huán)保治理等方面的統(tǒng)籌發(fā)力,。
四川省會成都,,今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速表現突出。前三季度,,成都實現GDP 16114.3億元,,以6.7%的增速排在首位。分產業(yè)看,,第一產業(yè)增加值496.4億元,,增長2.5%;第二產業(yè)增加值4880.9億元,,增長4.0%,;第三產業(yè)增加值10737.0億元,增長8.3%,。
消費的強勁復蘇,,是成都表現優(yōu)異的最大支撐。前三季度,,成都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68.2億元,,同比增長10.7%,,遠超全國6.8%的平均增速。其中,,汽車銷售和餐飲收入分別增長15.7%,、25.3%。
作為成渝地區(qū)雙城經濟圈核心城市之一,,以及西部地區(qū)經濟發(fā)展高地,,近年來成都在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引進,、產業(yè)升級等方面加大了力度,。從具體數據看,成都工業(yè)經濟持續(xù)回升,。前三季度,,成都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加值同比增長7.0%,比上半年加快0.9個百分點,。
此外,,服務業(yè)也加快恢復,增加值同比增長8.3%,。其中,,現代服務業(yè)增勢良好,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yè)增加值同比增長11.6%,,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yè)增加值同比增長8.4%。接觸性服務業(yè)加快復蘇,,住宿和餐飲業(yè)增加值同比增長16.5%,,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yè)增加值同比增長13.0%,。
東部地區(qū),,長三角有上海(6.0%)、杭州(5.8%),、無錫(5.8%),、寧波(5.7%)、南通(5.5%)五城跑贏全國,;珠三角地區(qū),,僅有深圳(5.4%)增速超過全國平均線。值得一提的是,,山東兩個萬億城市濟南和青島,,經濟增速均在6.0%以上,跑贏全國,。
萬億城市“守門員”東莞,,仍未走出“失速”陰影,。今年上半年,東莞的GDP增速只有1.5%,,在24個萬億GDP城市中倒數第一。而最新發(fā)布的前三季度數據顯示,,東莞以2%的增速在24個萬億GDP城市中位列倒數第一,,泉州和蘇州分別以4.1%和4.2%的增速,位居倒數第二,、三位,,廣州增速與蘇州同為4.2%。
10月30日,,東莞統(tǒng)計局披露,,2023年前三季度該市地區(qū)生產總值為8118.72億元,同比增長2.0%,。這意味著,,無論GDP增速還是增量,東莞的數據都位居末位,。增速之外,,東莞GDP較去年同期的增量只有117.54億元,同樣位列倒數第一,。此外,,與省內其他兄弟城市相比,東莞前三季度GDP增速也位居倒數第一,。
其中,,東莞第一產業(yè)和第三產業(yè)分別增長了5.2%和5.1%,但是占比最大的第二產業(yè),,前三季度實現增加值4488.59億元,,同比下降了0.3%。具體來看,,前三季度,,東莞市規(guī)上工業(yè)增加值同比下降了3.6%;分門類看,,制造業(yè)下降4.2%,,電子信息制造業(yè)下降1.5%。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zhí)行會長彭澎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東莞一直以“世界工廠”著稱,,制造業(yè)占比很大,但自有知識產權不足,,對外依存度很高,。因此,,產業(yè)外遷、訂單減少,、疫情和貿易保護主義打擊產業(yè)鏈供應鏈等因素,,對東莞經濟增長影響很大。
丁長發(fā)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出口對于東莞等外貿型城市來說非常關鍵,,所以受到的影響也比較大。在他看來,,中低端產業(yè)的轉移,、外貿訂單的流失,是不少傳統(tǒng)外貿強市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
被稱為“最強地級市”的蘇州,,在制造業(yè)方面始終走在全國前列,但同樣面臨外貿增速放緩的困境,。今年前三季度,,蘇州GDP為17655.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2%,,在萬億城市之中排名倒數第三,。
東莞、泉州和蘇州都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城市,,外貿依存度超過100%,,居全國前列。近年全球經濟下行,、需求萎縮,、產業(yè)外遷等沖擊之下,經濟增長自然受到沖擊,。今年前三季度,,東莞、泉州,、蘇州進出口總額同比分別增長-12.8%,、-11.4、-9.7%,,影響不可謂不大,。
如何破局成為這些城市的共同議題。在相關專家看來,,對東莞,、泉州、蘇州等城市而言,,加快推動產業(yè)結構升級以及創(chuàng)新驅動轉型,,培育新的外貿增長點,,是走出困境的關鍵。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研究員丁力長期關注東莞的發(fā)展,,在他看來,,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成本抬升過快,,是東莞產業(yè)發(fā)展的現實困境,。他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東莞產業(yè)升級和經濟轉型,,需要當地政府主動作為,在宏觀上進行必要的調控與指導,。
值得一提的是,,外貿增長乏力之外,不少城市也出現轉機,。同樣以東莞為例,,今年前三季度工業(yè)投資實現同比增長5.7%,增速比上半年提高5.3%,,拉動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提高2.3%,。
與此同時,華為的到來也可能為東莞帶來新的機遇,。東莞松山湖是華為終端總部所在地,,也是華為手機在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據機構預測,,華為今年手機出貨量或將達到4000萬部以上,,明年目標或將達到1億部,其中今年備受關注的華為Mate60手機,,產地就是東莞,,東莞無疑將從中受益。
丁長發(fā)認為,,華為的到來對東莞的經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可能沒有大家人想象中那么大。在他看來,,當地科教文衛(wèi)領域資源相對比較缺乏,,創(chuàng)新驅動相對來說比較弱,因此從宏觀環(huán)境到微觀基礎,,都需要全面改善和提升,。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煙臺和常州的GDP雙雙邁過7000億元大關,,增速同為6.7%,,比全國高出1.5個百分點,為最后沖刺“萬億俱樂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據煙臺市統(tǒng)計局,,今年前三季度該市GDP為7260.1億元,同比增長6.7%,。其中,,第一產業(yè)增加值為392.39億元,同比增長4.2%,;第二產業(yè)增加值為3029.02億元,,增長7.7%;第三產業(yè)增加值為3838.69億元,,增長6.2%,。
據常州市統(tǒng)計局,今年前三季度,,該市GDP為7006.1億元,,增長6.7%,增速分別高于全國,、全省平均1.5和0.9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yè)增加值91.6億元,,增長2.6%,;第二產業(yè)增加值3350.1億元,增長7.1%,;第三產業(yè)增加值3564.4億元,,增長6.5%。
去年,,煙臺,、常州兩城GDP雙雙突破9500億元,分別為9515.9億元和9550.1億元,。只要第四季度不出現負增長,,煙臺和常州今年躋身“萬億俱樂部”基本毫無懸念。
當然,,最終誰將成為全國第二十五城,,還需要看兩座城市最后階段的沖刺。目前,,煙臺憑借254億元的優(yōu)勢占據主動,,但誰能“笑到最后”還存在不確定性。
要知道,近年站在新能源風口上的常州,,去年就曾上演過“逆襲”的戲碼,,在前三季度落后煙臺約157億元的情況下,后程發(fā)力最終實現反超,。
此外,,2022年GDP處于“8000億俱樂部”成員的城市,徐州,、唐山,、大連和溫州,今年前三季度也都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
徐州前三季度GDP為6593.24億元,,同比增長7.0%;唐山為6537.8億元,,同比增長5.4%,;大連為6482.9億元,同比增長5.9%,;溫州為6230.2億元,同比增長7.2%,。
這些城市也都明確提出沖刺萬億城市的目標,。作為東北經濟的領頭羊,大連在2021年底就正式提出“三年挺進萬億GDP城市”的目標,,力爭2024年GDP突破1萬億元,。
今年4月印發(fā)的《河北省加快建設臨港產業(yè)強省行動方案(2023-2027年)》提出,到2025年唐山市邁入全國萬億元城市行列,。徐州,、溫州也都提出,力爭到2025年GDP總量邁上萬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