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劫(jié)播(bō)壕(háo)岸(àn)背后的邏輯是什么?
1990年、2000年,、2010年的三次人口普查,,大陸人口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48%、1.07%,、0.57%,。
伴隨出生率走低,老齡化進程加速時不時被推上風口浪尖,,人口問題無疑成了全民焦點,。臨近最新數據出爐,“2020年我國人口持續(xù)保持增長”這則官方消息,,對人口焦慮起到了一定的緩釋作用,,不過也并未終結外界對于中國人口未來預測的交鋒。
此前,,我國共計進行過六次現(xiàn)代意義上的全國人口普查,,分別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追溯至1953年的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彼時全國大陸總人口達到5.82億人,此后1982年突破10億,,1990年、2000年及2010年相繼超過11億,、12億,、13億。
與此同時,,人口增長放緩已成不爭的事實,,截至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十年來我國人口增長處于低生育水平階段,。
人口普查主要調查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民族,、受教育程度,、職業(y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況等,為我國人口數量,、結構,、分布提供了一個全面的畫像,也是研究制定人口政策和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的依據,。前六次普查數據中我國人口呈現(xiàn)出哪些趨勢,?計劃生育政策下增長率經歷了怎樣的轉變?跨越半個世紀,,中國家庭規(guī)模和老齡化情況“真相”如何,?
持續(xù)增長——可以說是我國總人口數量變化的關鍵詞。全國總人口從1953年(截至6月30日24時)的6.02億人增至2010年(截至11月1日零時)的13.71億人,,57年間總人口數量翻倍,。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國總人口數首次超過10億人,,同1964年的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相比,,18年間大陸人口(不含港澳臺及海外華僑)年平均增長率為2.1%,。也正是在這一年,計劃生育被定為基本國策,,1982年12月被寫入憲法,。
此后,我國人口增長速度開始放緩,,1990年,、2000年、2010年的三次人口普查,,大陸人口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48%,、1.07%、0.57%,。
2010年普查數據顯示的人口增長減速勢頭最為明顯,。1990年到2000年,我國大陸人口凈增長1.32億人,,此后的2000年到2010年,,我國大陸人口凈增長7390萬人,后一個十年比前一個十年凈增長減少了超5600萬人,,年均增長率下降了近一半,。這也表明,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執(zhí)行,,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控制,。
根據國務院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時任國家統(tǒng)計局局長馬建堂在2011年公布的數據,,截至當時的近10年左右,,我國人口出生率約為12‰,死亡率約為7‰,,自然人口增長率約為5‰,。我國實現(xiàn)人口再生產類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從“高,、低、高”的模式向“低,、低,、低”模式轉變,在這樣的模式下,,中國人口總量增長速度放緩,。
近年來,全國出生人口數持續(xù)下降。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全年出生人口1465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48‰,,是我國自1949年以來出生率的最低值,;2019全年死亡人口998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1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34‰,。
數據顯示,從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每年出生人口數保持在2000萬以上,,1998年起降至2000萬以下,;2003年降至1600萬以下,此后到2013年間,,我國出生人口在1600萬上下波動,。
2016年我國正式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出生人口數出現(xiàn)明顯增長,,當年全年出生人口達到1786萬人,比上年增加131萬人,,是2000年以來出生人口最多的年份,。不過,自2017年開始,,全國出生人口數已經連續(xù)三年下降,。
2021年2月,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fā)布的2020年全國姓名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并已經到公安機關進行戶籍登記的新生兒共1003.5萬,相較上年減少了175.5萬,,2019年這一數據為1179萬,。盡管最終出生人口數據與戶籍登記新生兒數據有一定差距,但出生人口下跌的趨勢已經顯現(xiàn),。
民政部部長李紀恒曾撰文提出,,目前,受多方影響,,我國適齡人口生育意愿偏低,,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人口發(fā)展進入關鍵轉折期,。
國泰君安研究所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提出,,我國長期的計劃生育政策幾乎熨平了生育周期,未來育齡婦女數量或將持續(xù)下跌,進而拖累出生人口數量,。1960年-2010年的50年間,,我國育齡婦女數量基本是單調爬升,未來預計將會單調衰減,,時間跨度也有可能達到50年,。從當前潛在育齡婦女和即將退出生育年齡女性的數量來看,2018年,,0-14歲的青少年女性有1.09億人,,35-49歲的育齡婦女有1.60億人;在不考慮死亡率區(qū)別的情況下,,未來15年將減少育齡婦女5100萬,,平均每年減少340萬人。即使在樂觀假設下,,仍然出現(xiàn)新生兒數量長期持續(xù)減少的趨勢,。
1953年、1964年,、1982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均在4人以上,分別為4.33,、4.43,、4.41。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開始,,每個家庭戶降至4人以下,,且人數穩(wěn)定在3人左右。
對于這一變化,,國家統(tǒng)計局表示,,主要是由于我國生育水平不斷下降、遷移流動人口增加,、年輕人婚后獨立居住等因素的影響,。
目前,低孩次生育已成主流選擇,。2014年和2016年,,我國分別開始實施單獨二孩政策和全面二孩政策,但家庭生育意愿僅在政策放開的短期內得到集中釋放,,家庭戶規(guī)模的增長并未持續(xù)很久,。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看到,平均家庭戶規(guī)模在2010年之后繼續(xù)降低,,2013年,、2014年平均家庭戶人數降至3人以下;2015年有所回升,升至3.10人,,2016年繼續(xù)升至3.13人,;此后又開始降低,2018年降至3.00人,。
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2017年全國育齡婦女生育率為47‰,其中一孩生育率為19.5‰,,二孩生育率為24.4‰,,三孩及以上生育率僅3.2‰。其中,,城鄉(xiāng)之間差距較大,,農村婦女的二孩生育率明顯高于城鎮(zhèn)婦女。以我國育齡婦女生育高峰25-29歲年齡段來看,,城鎮(zhèn)婦女二孩生育率低于一孩生育率近7個千分點,,農村婦女的二孩生育率則高于一孩生育率近18個千分點。
國泰君安研究所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提出,,生育限制放開后的前幾年,,前期堆積的生育意愿或集中釋放,短期新生兒數量有所增加,,但隨后會進入持續(xù)下滑的通道,。經濟發(fā)展水平與生育率呈現(xiàn)負相關是國際普遍現(xiàn)象,但我國生育率明顯低于全球普遍水平,,出現(xiàn)這一結果的特殊因素主要是我國女性生育機會成本、托幼成本,、教育成本和住房成本高企,。
幾十年間,盡管我國男多女少情況未改變,,但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人口為100)總體上呈現(xiàn)下降趨勢,,從1953年普查結果的107.56降至2010年普查結果的105.20。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
貝殼財經記者梳理國家統(tǒng)計局每年公布的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看到,,自2006年以來,,我國總人口性別比已連續(xù)14年下降,2019年末,,我國總人口性別比為104.45,。
比起總人口性別比,更需要關注的數據是出生人口性別比(以女嬰為100)。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離正常值且不斷上升,,2008年之后開始呈現(xiàn)下降趨勢。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分別為108.5,、111.3、116.9,、117.9,,呈現(xiàn)不斷攀升跡象。
其中,,2004年出生人口性別比高達121.2,,此后保持在120上下波動。2008年開始,,出生人口性別比呈下降趨勢,,到2019年時已降至110.14。
根據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2020年全國姓名報告,,2020年出生并到公安機關進行戶籍登記的新生兒中,,男孩529.0萬,占52.7%,,女孩474.5萬,,占47.3%。新生兒男女性別比達到了111,。
在沒有干預措施情況下,,國際公認的出生人口性別比正常值在103至107之間,迄今為止,,中國的數據尚未恢復到正常范圍,。
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提出,出生人口性別比例失衡,,是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的問題之一,。男女比例自計劃生育后失衡,造成婚姻市場匹配困難,,進而影響結婚對數,。2013-2020年,我國結婚登記對數從1347萬對的歷史高點持續(xù)下滑至813萬對,,2020年同比下降12.2%,。
與此同時,,晚婚晚育現(xiàn)象更加突出。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社會科技和文化產業(yè)統(tǒng)計司出版的《中國社會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實和數據(2019)》,,中國出現(xiàn)育齡婦女平均初婚,、初育年齡推遲的趨勢。從1990年到2017年,,中國育齡婦女平均初婚年齡推遲4歲多,,從21.4歲提高到25.7歲,并呈現(xiàn)繼續(xù)走高的趨勢,。育齡婦女的平均初育年齡從1990年的23.4歲提高到2017年的26.8歲,。
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出生率的進一步降低。任澤平提出,,初育年齡每推遲一個月,,大概會影響總和生育率下降8%左右。
國際上通常把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10%,,或者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老齡化社會的標準,。國家統(tǒng)計局人口年齡結構相關數據多用65歲標準,中國從2000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當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為10.33%,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為6.96%,。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老齡人口占比進一步上升,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8.87%,。與此同時,0-14歲人口比重也在降低,,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0-14歲人口占比16.60%,,較第五次普查下降6.29個百分點。
此后,,我國老齡人口比重連年增長。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2011-2013年,,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在9%以上;2014年超過10%,,2017年超過11%,,2019年達到12.6%。
2019年末,,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達到1.76億人,,與2000年末的8821萬人相比,,已經翻番。
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提出,,從發(fā)展趨勢看,,2022年將進入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4%的深度老齡化社會,2033年左右進入占比超過20%的超級老齡化社會,,之后持續(xù)快速上升至2060年的約35%,。隨著生育率下行和壽命延長,老齡化是全球普遍現(xiàn)象,,但中國由于長期實行計劃生育,,老齡化速度前所未有。
人口老齡化最直接的結果是使得社保收支矛盾日益凸顯,,養(yǎng)老金缺口將日益增加,。根據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范建軍的報告,我國城鎮(zhèn)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基金主要有三大收入來源,,保費征繳收入,、財政補貼、投資收益及其他收益,。將政府財政補貼剔除在外會發(fā)現(xiàn),,我國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基金自2015年起,已出現(xiàn)明顯的資金缺口,,而且資金缺口還有逐漸擴大趨勢,。如果再考慮個人賬戶普遍“空賬”運行的情況,我國城鎮(zhèn)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基金的收支缺口更大,。
任澤平建議,,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打造高質量為老產品和服務體系,,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要加快推進國資劃轉社保補充缺口,推動社保全國統(tǒng)籌,,發(fā)揮養(yǎng)老保障體系中第二,、三支柱的重要作用;構建老有所學的終身學習體系,,鼓勵企業(yè)留用和雇傭年長勞動力,,適時適當推遲法定退休年齡;還要打造高質量的為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