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哥之東山再起這樣理解正確嗎?
在汕尾大年初三的非遺過大年巡游中,,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或揮舞紙扇,,或揮動紅旗,,身“騎”竹馬,,穿行在汕尾的大街小巷,孩子們圍著這支隊伍,,大人們則是紛紛掏出手機,,將精彩的非遺表演記錄下來,這是來自陸豐碣石東埔村的市級非遺竹馬戲,。
陸豐碣石歷史悠久,,歷來是海防重鎮(zhèn),。隨著人口遷徙,竹馬戲逐漸從福建閩南傳入碣石鎮(zhèn)東埔村,,以其原汁原味的唱腔,、精彩豐富的劇情深受當(dāng)?shù)鼐用裣矏郏蔀榱水?dāng)?shù)貜V為流傳的一種地方小戲,。
東埔村的竹馬戲大都是由十二三歲的孩子出演,。為何是少年來演,竹馬戲從業(yè)者李炳道出了其中的緣由,。
在東埔村,,家家戶戶的孩子基本上都會一點竹馬戲,孩子們活潑的天性與竹馬戲擦出了不一樣的火花,,年齡稍大一點的會領(lǐng)著村里年紀(jì)小的孩子在村中道路上模仿身“騎”竹馬的動作,,在游戲中慢慢將竹馬戲的種子播散在孩子們心中。所以在東埔村中,,隨便找一兩個孩子,,都可以有模有樣地騎兩下。
李炳說,,“除了村里孩子們在中傳承外,,等他們長到十歲左右,就會到戲班里來學(xué)習(xí)正式的竹馬戲,,教他們的是我們竹馬戲的非遺傳承人,,李青師傅�,!�
李青師傅今年已85歲了,,由于竹馬戲的傳承極其嚴(yán)格,傳承人本人必須掌握包括前棚演員的演,、唱及后棚樂器技藝等全部技能且不能外傳,,故一代只有一人,傳承起來難度極大,。但即便如此,,李師傅還是堅持將自身的本領(lǐng)唱腔傳授給村中的孩子們。
鐘櫟賜,、劉梓涵,、劉舒桐這三名學(xué)員今年正在上中學(xué),從2021年到現(xiàn)在,,他們已學(xué)習(xí)竹馬戲3年,,在竹馬戲《昭君和番》中分別飾演藩王、王昭君和國舅王文龍,,三人都對竹馬戲有著濃厚的興趣,。
鐘櫟賜今年16歲,,從小就對竹馬戲耳濡目染�,!皬奈矣杏洃涢_始,,村里基本上年年都會有竹馬戲的排練和演出,小時候不知道這些是做什么的,,只知道很好玩,。但慢慢也玩出了感情,而且村里的同齡人基本上都會,�,!�
能出演《昭君和番》中的藩王,鐘櫟賜十分高興,�,!袄蠋熃虒W(xué)時就是我最開心的時候,會努力將師傅所教授的動作,、唱詞牢牢記在心中,,爭取能將戲本中的那個‘藩王’演活�,!�
“我在《昭君和番》里的角色是王昭君�,!�15歲的劉梓涵說,。雖然在歷史學(xué)習(xí)中了解過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但是能夠親身演繹傳承百年的竹馬戲劇目,,感受還是很不一樣的,。尤其是那古風(fēng)古韻的唱腔,故事性極強的劇情,,往往能將自己帶入到歷史文化中,。
劉舒桐今年17歲,他說:“李青爺爺會讓我們分坐在兩邊,,他唱一句我們學(xué)一句,,還會教我們在臺上如何走位,怎樣把戲中的人物演‘活’,。在教學(xué)中,李青爺爺是很嚴(yán)格的,,但是又很關(guān)心我們的學(xué)習(xí)和生活狀況。我覺得竹馬戲成為了村中的一條紐帶,�,!�
每當(dāng)竹馬戲排練演出時,村中的老人小孩都會搬上自家的凳子前來觀賞,。老老少少都會哼唱戲中的唱詞段落,,竹馬戲就在這樣的氛圍中,,口口相傳,融入到東埔村村民的生活中,。
陸豐市碣石鎮(zhèn)東埔村竹馬戲,,是如今閩南與海陸豐為數(shù)不多的尚有完整演出的竹馬戲。相傳于明朝萬歷年間隨先人由福建漳浦移民海豐時帶入,,幾百年來仍然保持著原有的曲調(diào),、語音,不僅音樂聲腔是福建調(diào),,連語言都操漳浦口音,。在大約兩個小時的演出中,絕大部分角色的唱段都有“哩啰嗹”三個音,并且每個唱段最后必定是“哩啰嗹”,。
在東埔村竹馬戲館的大廳中,,整齊排列著一紅八白共九匹竹馬,每一匹都是由村里的師傅們耗時數(shù)月,、先用竹子編制成型再用各式布匹扎成的,,每匹馬的眼睛、嘴巴和頭部都可以動,,活靈活現(xiàn),、神采飛揚。
竹馬由前,、后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包括馬頭和馬脖子,后半部分則是馬尾,。演出時需演員站在中間,,將兩部分前后對接好,一手持韁繩,,另一只手揮舞手中扇子,、旗幟等道具。單就演出道具使用的竹馬,,就與陸豐本地其他的戲劇種類呈現(xiàn)出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別具一格、很有特色,。
而在一旁的房間里,,則擺放著表演竹馬戲時所需的各式樂器。李炳一邊介紹,,一邊拿起掛在墻上的竹笛演奏起來,。
“這里的簫全部都是按照我們的要求定做的,在外面是買不到的,發(fā)音都會不太一樣,,吹起來比其他的簫困難許多,。”李炳表示,,其實現(xiàn)在竹馬戲的唱和演還能學(xué)得來,,但是目前村子里會演奏的人卻不多了,無論是二胡還是簫,,都有著不小的上手難度,,需要付出許多耐心與努力。
竹馬戲分為“前棚”和“后棚”,�,!扒芭铩睘檠輪T,由12-17歲的小孩子組成,,“后棚”演奏樂器,,主要為成人們參與。后棚通常有10人以上,,樂器一般為4支以上的簫,、弦、鼓,、板,、彩鑼、鈸,、鑼,、空、云鑼等,。竹馬戲的教授方式為口傳心授,在東埔村,,幾乎人人會唱竹馬戲,,但是由于方言變化和限制,唱詞的發(fā)音難以記憶,。此外,,當(dāng)?shù)夭簧贅穾熑詴莩こ咦V的“弦詩”。
演出時則一般分為演和唱兩個部分,,演的部分是由演員“騎”著竹馬在舞臺上變換隊形,,在此基礎(chǔ)上,結(jié)合唱詞部分對劇本故事進行演繹,。
幾百年來,,每年秋收后的農(nóng)閑期間,東埔村中的竹馬戲傳人就開始組班排練。竹馬戲在當(dāng)?shù)刂饕糜诖汗?jié)期間的“鬧春”以及宗祠神廟的祭祀賽會演出,,演出范圍也基本只在周邊村落,。近年來,竹馬戲逐步走出東埔村,,開始被更多人熟知和喜愛,。
竹馬戲演出一般是從大年三十開始,最晚持續(xù)到正月十五元宵佳節(jié),。在這期間,,戲館成員們每天凌晨三點就要起床化妝準(zhǔn)備,每天要走4—5個村子,,等回到家中就已經(jīng)是下午五六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