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至北有片“�,!�
出青入川,,跨甘越寧,黃河一路呼嘯,,由東流改北流,。行至內蒙古,又突然折身向東,再向南,,于匍匐中奔騰,,于跳躍中沖刺,一邊急轉彎一邊寫下一個蕩氣回腸的“幾”字,,圈出一個偌大的河套平原,。
這個8月,我從黃河下游出發(fā),,長途跋涉迢遙2500里的路程,,溯流而上至黃河幾字彎的頂端,參加由巴彥淖爾市委宣傳部主辦,、巴彥淖爾日報社承辦的“相約黃河至北 講好黃河故事”采風活動,。
巴彥淖爾系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湖泊,。傳夸父因追趕太陽而口干舌燥,,一口氣喝干了黃河與渭河的水,卻沒有喝干屠申澤的水,。屠申澤就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又傳康熙來河套地區(qū)狩獵,發(fā)現(xiàn)馬蹄走過的印跡里都能滲出水來,,甚至閉著眼睛也能摸到清泉,,捂住耳朵也能聽到濤聲,不由龍顏大悅,,欣然賜名巴彥淖爾,。巴彥淖爾名副其實,境內河汊縱橫,、溝渠相連不說,,還鑲嵌著300多個大大小小的湖泊,星羅棋布,。放眼望去,,天空與湖水互為鏡像,白云與碧波遙相致意,,真是遍地翡翠,、滿目瑪瑙,明晃晃,、亮晶晶,、藍瑩瑩一片。其中最大最出名的,,不僅富饒而且美麗的,,是烏梁素海。
烏梁素海也系蒙古語,意為紅柳湖,。湖面波光瀲滟,,橫無際涯。水天一色間,,云朵舒卷自如,,鳥群追逐嬉戲。巴彥淖爾日報社記者石宇說,,烏梁素海前身是草原,,因黃河改道而形成河跡湖。湖區(qū)呈半月形,,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寬約10公里,湖岸線平方公里,,是黃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濕地,也是地球上同一緯度最大的淡水湖,。見我對這“最大”仍沒有一個直觀的認識,,石宇笑了�,!斑@么說吧,,”她說,“烏梁素海的面積,,相當于50個杭州西湖,。”
作為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區(qū)罕見的大型草原湖泊,,烏梁素海仿佛黃河的一顆自然之腎,,承擔著黃河水量調節(jié)、水質凈化,、防凌防汛等重大使命,,是我國北方多個生態(tài)功能交匯區(qū),也是控制京津冀風沙源的天然生態(tài)屏障,,素有塞外明珠美譽,。
說著話登上一游船,艙室里已坐滿了人,。盡管陽光明媚,,湖水明凈,憑窗遠眺,,視野足夠亮堂,,可多數(shù)游客還是忍不住“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踏著階梯登到二樓平臺上,。平臺上湖風拂面,,鳥鳴盈耳,視野果然更為開闊,。遠處蘆葦搖曳,,蒲草葳蕤,深水區(qū)汽艇犁開的浪花和懸吊在空中的滑翔傘奔來眼底,,讓人噓聲一片,。同行者多為沿黃九省區(qū)的媒體人,一個個全副武裝,,端著“長槍短炮”錄像攝影,,放飛無人機航拍,恨不得把湖上美景“一網打盡”,。還有女子斜倚欄桿,,伸長手臂,舉著手機對準自己,,只等魚兒躍出水面,,或靜候鳥兒飛到身邊,隨時捕捉人與鳥,、人與魚同框的畫面,。
今年6月5日,第50個世界環(huán)境日當日,,習近平總書記曾親臨烏梁素�,?疾欤瑖谕挟�?shù)馗刹咳罕娛刈o好這顆塞外明珠,,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山青,、水秀、空氣新的美麗家園,。我們沿著總書記考察的足跡開展采訪,,幸遇當初為總書記駕船的烏梁素海實業(yè)公司海區(qū)管理大隊大隊長劉文斌。此刻,,他被大家圍攏住,,正在聲情并茂地講述那天的情景。盡管已過去兩個多月,,可回憶起一生中最重要的乘客,,他仍激動不已,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當船行駛到湖心位置,,總書記走出船艙,,來到二樓平臺駐足察看,。預定的上岸時間到了,可總書記仍站在船上,,目視前方,,又多看了五六分鐘。當時,,我的手穩(wěn)穩(wěn)握住方向盤,,眼睛緊緊盯著航道,心里既緊張又激動……”
劉文斌今年51歲,,是個漁二代,,祖籍河北白洋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父母輾轉來到烏梁素海,,靠打魚、種地為生,�,!芭R下船時,”他說,,“總書記親切地詢問了解我的生活和工作情況,。還問我老一輩為什么從那么遠的地方趕到這兒來?怎么知道烏梁素海的,?我回答說,這兒是出名的魚米之鄉(xiāng),,人們口口相傳,,我們漁民到這兒能過好日子。如今為了保護環(huán)境,,我們積極響應政府推行的漁民上岸工程,,退漁還湖,轉行搞起旅游,、餐飲,、特色種植等行業(yè)�,?倳浀弥獫O民有了新的崗位,,生活越來越好,他欣慰地說,,很好,!”
除了開船,護魚,、護鳥,、護林也是劉文斌的日常工作,。他說,烏梁素海是歐亞大陸候鳥向東亞大陸遷徙的主要通道和驛站,,每年都有千千萬萬的候鳥來此落腳,、歇息、補充能量,。更喜人的是,,隨著烏梁素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持續(xù)好轉,一些候鳥成了留鳥,,在此安家落戶,,生兒育女。一些被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候鳥,,在此繁衍生息,,壯大族群,有望改寫瀕危的命運,。鴻雁,、赤麻鴨、疣鼻天鵝等都成了這里的�,?突蚓用�,。
何愛英自小在烏梁素海長大。在她兒時的記憶里,,湖里魚蝦成群,,水質純凈,可以直接從湖里舀水燉魚,�,!暗搅硕欤彼f,,“湖面結再厚的冰也不怕,,隨便鑿開一個窟窿,就能提溜上來幾十上百條魚,。那時候家里來了親戚,,全魚宴必不可少。那個肉鮮湯美,,人人贊不絕口,。可是,,可是……”
何愛英一連說了兩個“可是”,,終于無語凝噎,沒“可是”出個所以然來,。到臨了,,還是巴彥淖爾日報社黨委委員,、策采中心主任鮑艷媚接過話茬,替她說出下面的“插曲”,。
鮑艷媚曾和同事一起徒步百里,,沿岸走訪烏梁素海。她說,,上世紀90年代,,烏梁素海自然補給水量減少,城市污水和工業(yè)廢水污染加劇,,生態(tài)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烏梁素海西岸與騰格里沙漠,、庫布齊沙漠,、烏蘭布和三大沙漠比鄰,南岸還有一個毛烏素沙地,。它既要阻擋虎視眈眈的沙漠侵吞,,又要承擔源源不斷的污染之痛,終于不堪重負,,富營養(yǎng)化的黃藻布滿湖面,,湖水發(fā)黑變臭,禽鳥遠走高飛,魚躍蛙鳴的盛景不再。澄清烏梁素海是一項艱難曲折,、浩繁巨大的工程,從緊盯湖內問題到在湖外下功夫,,從單純治湖泊到系統(tǒng)治流域,巴彥淖爾人開始統(tǒng)籌推進烏梁素海全流域生態(tài)修復和保護開發(fā),,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這幾年,,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明顯好轉,,湖區(qū)水質由劣V類提高到整體V類、局部Ⅳ類,,生物多樣性持續(xù)恢復,,變得水清岸綠的烏梁素海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三年前,,外出務工的何愛英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投建了4個木耳大棚。她說,,烏梁素海水草豐沛,,蘆葦叢生,。蘆花、蘆稈,、蘆葉是制作菌棒的天然材料,,培育出來的木耳清香、筋道,、口感好,、營養(yǎng)豐富,根本不用愁銷路,。
沿著總書記考察的足跡前行,,繼續(xù)赴烏梁素海南岸現(xiàn)代農業(yè)示范園區(qū)、臨河區(qū)國營新華林場,、河套灌區(qū)水量信息化監(jiān)測中心等地走訪,。一路走來,越發(fā)覺得“天賦河套”,,端的不是一句妄語,;“黃河萬里,唯富一套”,,同樣不是一句妄語,。在高度智能的河套灌區(qū)水量信息化監(jiān)測中心,又意外邂逅烏梁素海,。這一次,,它在大屏幕上,在效果圖上,。只見黃河水經過總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農渠,、毛渠七級灌水渠道,,血管一樣密布巴彥淖爾的田疇阡陌,又經總排干溝,、排干溝,、分排干溝等七級排水溝澄沙汰礫,送達烏梁素海,。水在烏梁素海稍事沉淀,、緩沖、迂回,,又經蘆葦,、蒲草,,以及其他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的降解和凈化,縱身一躍,,清清涼涼地投入母親河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