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使者愛連兩岸
一個是臺北女孩,,一個是湖南小伙,,劉孝怡2015年在臺北與楊正濃相遇,、相知、相愛,;2020年,,兩人喜結連理。
“作為兩岸家庭的第二代,,同時也是兩岸婚姻實踐者,,我深深體會到,我們家,,永遠能跨越海峽,。”在15日舉行的海峽兩岸婚姻家庭論壇現場,,劉孝怡動情地說,。
劉孝怡出生在臺北的一個兩岸婚姻家庭。父親來自貴州遵義,,年少隨黃埔軍校遷徙到臺灣,;母親則是臺灣客家人。
“記得小學二年級時,,父親終于有機會回貴州探親,。當他歸來時,行李箱里裝著一瓶茅臺酒,,他反復述說黃果樹大瀑布,。翻看父親帶回的老家照片,記錄著他與親人重逢時泛紅的眼眶,�,!眲⑿⑩f。
緣分是神奇的,。2015年,,劉孝怡與到臺灣攻讀研究生的湖南小伙楊正濃相識。兩人的第一次約會,,是在養(yǎng)老院做志愿服務,。
“我知道他從小學京劇,就慫恿他為長輩們表演《四郎探母》,�,!眲⑿⑩貞浾f,“沒想到,,當他唱到‘我好比籠中鳥有翅難展’時,,現場的爺爺奶奶們竟然跟著拍手合唱起來。表演結束后,,一位奶奶緊緊握著他的手,,絮絮說著當年來臺的故事�,!�
那次經歷,,讓楊正濃心中悄悄地種下了拍攝記錄臺灣老兵生活的紀錄電影《日暮·歸鄉(xiāng)》最初的種子,。當決定拍攝這部電影時,劉孝怡陪著他一起走訪了許多和父親同期到臺灣的老兵,。經過八年的籌備和拍攝,,《日暮·歸鄉(xiāng)》于今年5月10日在大陸上映。
“父親離世得早,,但在這些訪談中,,當伯伯們用熟悉的鄉(xiāng)音回憶當年,當他們顫抖的手翻出泛黃的老照片,,我仿佛又看見了父親的身影,。那些共同的記憶,那些相似的鄉(xiāng)愁,,讓我在失去父親多年后,,又找到了與他連接的方式�,!眲⑿⑩f,。
如今,劉孝怡和丈夫定居廣東發(fā)展,,“看著父母當年的結婚照與我們現在的全家福,,雖然時代不同,但跨越海峽的愛卻如此相似,。這份流淌在血脈里的兩岸情緣,,將會繼續(xù)在時光中綿延傳承”。
作為第十七屆海峽論壇的組成部分,,以“心中的鴿”為主題的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婚姻家庭論壇15日至16日舉辦,。230余名兩岸婚姻家庭代表、服務機構代表,、專家學者代表等參加,。論壇上,來自兩岸的嘉賓圍繞兩岸關系歷史變遷,,講述自己或上一代人的經歷,。
泉州晉江市圍頭村,與金門隔海相望,、相距僅5.2海里,。這里曾是1958年“八二三”炮戰(zhàn)的前沿陣地。
圍頭村村民委員會主任洪水平介紹,,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圍頭村先后有138位姑娘嫁到臺灣,臺灣也有10位姑娘嫁到圍頭,形成148對兩岸婚姻的佳話,,演繹著“冤家變親家”,、兩岸一家親的傳奇故事。
“就這樣,,‘嫁過去’和‘娶過來’的‘圍頭新娘’成為海峽兩岸融合發(fā)展的和平使者,,把大陸圍頭的愛帶到海峽對岸去,也把寶島臺灣的情帶到圍頭,�,!焙樗秸f,,“兩岸婚姻,,以愛為橋,是兩岸之間的‘和平鴿’,,他們在促進兩岸交流,,增進兩岸同胞感情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婚姻家庭論壇由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中心主辦,。論壇還包括《日暮·歸鄉(xiāng)》觀影交流、兩岸融合主題講座,、參觀大嶝島英雄三島戰(zhàn)地觀光園等系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