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蔣介石說了一個成語毛主席也用一個成語作為回應
從1958年的“大躍進”開始,蔣介石就看到了“反攻”的希望,,讓各大報紙發(fā)表文章,,抨擊大陸的大躍進運動,比如《中央日報》就發(fā)表評論說:“在可見的將來,,一個無可估計的大革命運動,,隨時有可能在大陸任何地區(qū),作驚天動地的爆發(fā),,那將是我們‘反攻復國’的新形勢,。”
到了大陸的三年困難時期,,臺灣更是沸騰了,,蔣介石、陳誠,、宋美齡等等幾乎所有國民黨的頭面人物,,都出來發(fā)表講話,聲稱要“解救大陸百姓于水火之中”,。
1963年11月,,國民黨第九次代表大會召開時,蔣介石提出號召:“向反攻復國的目標邁步前進,!”
1964年12月,,蔣介石視察了金門部隊,在給將士們講話時,,蔣介石提到了一個成語——“勿忘在莒”,。
什么意思呢?這個成語其實有兩個典故,一個是說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另一個是說戰(zhàn)國時期的齊襄王,,蔣介石說的意思,指的是后面這個,。
公元前284年,,燕國大將樂毅率軍攻打齊國,攻陷了齊國70多座城市,,只剩下莒城和即墨了,,齊襄王就退守在莒城。
因此,,蔣介石提到“勿忘在莒”這個成語,,就是要激勵將士們,不要忘記逃亡的艱苦歲月,,要勵精圖治,,早日復國!
當時,,法國前總理埃德加·富爾訪華,,毛主席接見了他,談到了外交的問題,,毛主席就給他講了一個“鷸蚌相爭”的故事,。
毛主席說,中國古代有一個寓言故事,,說有一只鷸發(fā)現(xiàn)了一只蚌,,就把嘴伸進去,要吃蚌的肉,,但是,,蚌也用外殼夾住了鷸的嘴,誰也不肯先讓步,,就這樣一直僵持著,,這時候,有一個漁夫經(jīng)過這里,,把鷸和蚌一起帶走了,,這就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富爾作為一位政治家,,對世界的形勢還是很了解的,就說:“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是鷸和蚌,,美國是漁翁,�,!�
毛主席說:“美國人民肯定不想要戰(zhàn)爭,法國可以擔起勸和與調(diào)解的角色,,法國有著輝煌的歷史,,你們也必將克服現(xiàn)有的困難,法國比中國更適合這個角色,�,!�
毛主席在這個時候說起“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個成語,,其實就是在告誡蔣介石:不要做這種親者痛,、仇者快的事,如果兩岸真的發(fā)生了戰(zhàn)爭,,大陸和臺灣都沒有贏家,,高興的只會是美國這個“漁翁”!
可惜,,蔣介石是聽不進去的,進入1965年,,國民黨空軍的飛機頻頻進入大陸上空,,8月6日還在福建東山島以東海域發(fā)生了一場海戰(zhàn),國民黨海軍兩艘艦艇被擊沉,,傷亡200多人,,史稱“八六海戰(zhàn)”。
另外,,還有一件事給了蔣介石當頭一棒,,就是李宗仁在1965年7月回到大陸,這位“代總統(tǒng)”的回歸,,也證明了祖國大陸才是中國人的根,,漂泊在海外是沒有出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