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自然歷|新榜題名㊺“湖南屋脊”上的魚類“新伙伴”
進入十月,壺瓶山秋意漸濃,,紅,、橙、黃,、綠繽紛顏色的樹葉相互交織,,山澗溪水漂浮著落葉潺潺流動,清脆的鳥聲此起彼伏,。
壺瓶山,,湖南極北之界山,主峰2098.7米,,被稱為“湖南屋脊”,。這里珍木異草遍野,還棲息著多種珍貴生物,,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樹種28種,,野生動物350多種,被譽為“內(nèi)藏萬金的綠色寶庫”,。
2007年,,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在開展魚類資源監(jiān)測過程中,,采集到一種鮡科鮡屬魚類疑似新種。隨后7年,,保護區(qū)與相關單位對其種群和生活環(huán)境進行了連續(xù)監(jiān)測分析,,發(fā)現(xiàn)壺瓶山鮡在口唇結構、尾柄大小,、腹鰭末端離肛門的距離以及分子序列等特征上與其他鮡類有顯著區(qū)別,。
壺瓶山鮡隸屬鲇形目鮡科鮡屬魚類,屬中國特有種,,對水質要求高,,一般生活在水流清澈、溶氧較高和多巖石的山溪河流上游,。體型較小,,頭胸部平扁,下唇直接連接到上頜骨的根部,,眼睛也比較小,,位于頭部的上側面,背鰭較短位于身體的前三分之一處,。
壺瓶山鮡之所以分布于壺瓶山,,可能是由地理分化長期隔離造成,具體原因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該物種的發(fā)現(xiàn),,對于填補世界鮡科鮡屬魚類演化長鏈中缺失環(huán)節(jié)具有重要意義,對開發(fā)新的物種資源和基因資源也具有重要價值,。
壺瓶山鮡,,體較小,可達12.9厘米,;胸鰭顏色變淺頂端到背面的前背,;脂鰭位于后背距離的一半,基部的后端不與尾鰭相交,,脂鰭基部小于背鰭長度,;腹面有規(guī)則的條紋;胸鰭后端未達到腹鰭起點,,腹鰭后端未達到肛門,;魚體皮膚光滑無鱗,側線完整,,中外側著色,,在新鮮標本中,夏季背側的身體呈黃綠色或淡橙黃色,秋季為褐色,;背鰭和臀鰭基部起源上有黃斑,,背鰭綠黃色,中間帶和遠端邊緣較淺,,脂鰭末梢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