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的傳承探析
紅色文化是中國革命的文化符號,,紅色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在革命實踐過程中創(chuàng)造并遺留下來的,以精神形態(tài)與物質形態(tài)并存的一種特殊文化形態(tài),,忠實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英勇奮斗的歷史過程和偉大革命精神,�,;仡欬h的光輝歷程,,我們不僅要看到其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方面的偉大成就,更要重視黨的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的傳承,。傳承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對于堅定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以四川省瀘定縣為例,,瀘定縣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遺產,,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通過加大對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從小處深度挖掘紅軍文化和精神內涵,,加大扶持力度和資金支持,發(fā)展紅色旅游,、研學旅游,,拓展傳播渠道等措施,,有望進一步發(fā)展和鞏固瀘定縣在國內紅色旅游目的地中的地位,,擴大“長征精神”在瀘定縣的影響力,,從而促進瀘定縣紅色文化和精神的傳承發(fā)展。
甘孜州在紅軍長征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紅軍長征三大主力唯一長時間停留過的地方,,時間長達15個月,途經15個縣,,作戰(zhàn)條件艱苦,,軍事戰(zhàn)斗較多,創(chuàng)造了紅軍長征史上許多奇跡,,如著名的“飛奪瀘定橋”,。
1935年10月,紅四方面軍在長征北上途中為執(zhí)行《天蘆名雅邛大戰(zhàn)役計劃》揮師南下,,紅三十二軍和紅四軍于11月份先后抵達瀘定北部的嵐安鄉(xiāng),,在此建立了康區(qū)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紅軍于當年12月離開嵐安,,歷時49天,,期間成立游擊大隊、紅軍醫(yī)院,、婦女隊,、兒童團等,經歷了大小戰(zhàn)役七次,,犧牲600余名紅軍戰(zhàn)士,,留下了眾多的革命英雄事跡。比如嵐安二十三勇士在和敵軍對戰(zhàn)過程中,,不愿被俘,,集體縱身跳下懸崖的英勇事跡,反映了紅軍戰(zhàn)士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甘愿犧牲一切的大無畏精神,。紅軍在嵐安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遺址、遺跡,、標語,、口號以及大量紅軍使用過的器物,如嵐安區(qū)蘇維埃政府遺址,、嵐安紅軍醫(yī)院遺址,、紅軍戰(zhàn)士的血衣等,見證了那段蕩氣回腸的紅色歷史,。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途經瀘定,,創(chuàng)造了“飛奪瀘定橋”的奇跡,,成為紅軍長征勝利的重要轉折點,在瀘定縣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包括中國共產黨在瀘定進行革命活動留下的紅色舊址,、紅色器物,為紀念紅軍精神修建的紅色建筑等,。
物質類紅色資源,。一是紅色舊址。此類紅色資源以紅軍長征時在瀘定活動舊址為主,,以瀘定橋為代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他有瀘定橋會議會址,、瀘定橋前動員會舊址,、紅軍飛奪瀘定橋西橋頭陣地遺址、橙子坡戰(zhàn)斗遺址,、嵐安區(qū)蘇維埃政府舊址,、紅32軍醫(yī)院舊址、紅32軍司令部遺址,、嵐安紅軍十條政綱遺跡,、紅軍宣傳漫畫遺跡、紅軍磨坊等,。二是紅色建筑,。此類紅色資源多由后人修建的紀念性建筑,以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為代表,,館內珍藏了等多種紅軍使用過的實物,,共計收藏、展示各類歷史文物,、圖片,、資料等400余件,先后被評為“中國100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其他紅色建筑有建在紀念館內的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二十二勇士紀念碑。如磨西紅軍長征紀念館,、嵐安紅軍墓群,、紅軍烈士紀念碑、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嵐安鄉(xiāng)革命傳統教育陳列室,。三是紅色器物。此類紅色資源以各類歷史文物,、圖片,、資料等,,包括紅軍曾經使用過的馬燈、槍支,、生產生活用具等器物,,如紅軍飛奪瀘定橋時鋪的木板、十大政綱標語等,,具有重要的價值,。
非物質類紅色資源,。非物質類紅色文化資源包括紅色創(chuàng)作,、紅色制度、紅色精神,、紅色事件等,,瀘定縣的非物質類紅色文化資源包括:一是紅色創(chuàng)作。此類紅色資源主要為紅軍長征時期當地百姓創(chuàng)作的歌曲,,如杵泥山歌《紅軍飛奪瀘定橋》原為散落在杵泥民間的紅軍歌曲,,現由甘孜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杵泥山歌傳承人吳全清搜集整理。歌詞描述了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情景,,但歌詞第二,、三段遺失,僅剩第一段,,歌詞大概內容:“男:大渡河漲水浪滔滔,,紅軍飛奪瀘定橋。女:紅軍吹起沖鋒號,,五星紅旗迎風飄,。合:英雄贊歌震山搖,一代偉人寫今朝,�,!睋䥇侨謇先嘶貞洠柙~第二段有“翻山越嶺放小跑,、瓢潑大雨嚇不倒”,,第三段有“架起機槍和大炮”,“把橋燒”等詞句,。從剩下的歌詞可以推斷第二,、三段大致描述了紅軍飛奪瀘定橋的大致過程,包含紅軍冒雨急行軍,、激戰(zhàn)瀘定橋等史實,,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和傳播長征精神的功能。此外,,后人以紅軍長征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英雄史實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紅色影視作品如電影《大渡河》(1980),、《飛奪瀘定橋》、《勇士》(2016),,2021年2月開機的新版《飛奪瀘定橋》等,,均承載著普及史實,宣傳紅軍精神,,賡續(xù)紅色基因的功能,,具有重要意義。三是紅色精神,。紅色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所創(chuàng)造的一系列精神財富,是一代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流血犧牲凝聚而成的,。在不同歷史階段,,因為面臨的歷史使命和社會主要矛盾不同,紅色精神的具體內涵也不盡相同,。飛奪瀘定橋是長征精神的重要體現,,充分反映了紅軍戰(zhàn)士堅定理想信念、不怕犧牲,、顧全大局的革命精神,。三是紅色事件。此類紅色資源主要有飛奪瀘定橋,、在嵐安建立康區(qū)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瀘定會議等。
加大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力度,。紅色文化遺產是紅色文化的載體,,傳承紅色文化和精神,應著重保護,。一是加大資金扶持力度,,修筑嵐安革命教育室陳列館,加大對紅色遺產的保護力度,。二是培養(yǎng)專門技術型人才,;三是加快磨西長征紀念館、飛奪瀘定橋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升級提升,。第四,,重視非物質類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
挖掘紅色文化和精神的內涵,。一是講好紅色故事,。紅色故事是中國故事的組成部分,充分利用講述故事這一重要的文化傳承方式,,傳承紅色文化,,傳播革命精神,。一方面,以小見大,,從小處,、微處挖掘紅色文化的內涵。比如瀘定“紅櫻桃”,,號稱“北緯30度線上最好吃的櫻桃”,,杵泥壩被譽為“中國紅櫻桃之鄉(xiāng)”,瀘定縣迄今為止舉辦了十一屆紅櫻桃節(jié),。然而不論是從官方資料和瀘定紅色故事中,,均未見“紅櫻桃”名字的來源。紅櫻桃中的“紅”字,,除了少數當地的群眾外,,鮮有人了解其中蘊藏的故事內涵,。紅櫻桃原本就叫櫻桃,,相傳紅軍從杵泥壩經過,夜晚下雨,,在櫻桃林中避雨而不愿意打擾群眾,,為了紀念紅軍精神,遂將紅軍避雨那片櫻桃林稱為“紅櫻桃”,。挖掘,、搜集整理諸如此類紅軍與老百姓相處的紅色小故事,不僅能傳播紅軍精神,,更能打動人心,。另一方面,加大對紅色故事,、英雄故事的宣傳力度,。如“狼牙山五壯士”,不知“嵐安二十三勇士”在和敵軍對戰(zhàn)過程中不愿被俘,,集體縱身跳下懸崖的故事等,。二是挖掘紅色作品。搜集整理與瀘定縣相關的紅色詩歌,、小說,、散文、書法,、繪畫,、影視、歌曲等作品,,豐富紅色作品題材,,挖掘其中蘊藏的紅色文化和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杵泥山歌旋律優(yōu)美,見啥唱啥,,民間創(chuàng)作的杵泥山歌中有許多歌頌黨和紅軍的作品,。比如由傳承人吳全清創(chuàng)作的《全靠黨的領導好》《70華誕展輝煌》描述了改革開放以來瀘定縣在黨的帶領下發(fā)生的變化。通過“農村建設就是好,,又修公路又架橋,,村村寨寨新面貌、老弱病殘有依靠”“公路修到家家大門口,,交通方面路好走,,摩托開到地里頭”“國道省道鄉(xiāng)村道,山溝九叉機耕道,,交通方便路好走”等歌詞樸素誠摯的表達了對黨的肯定與感謝,。《心中的歌兒獻給黨》中描述了瀘定縣旅游的“美麗蓉城后花園,,旅游康養(yǎng)加休閑,,金山銀山花果山,日子越過越香甜”,,此類歌曲還有《走進百姓心坎坎》《紅軍飛奪瀘定橋》等,。此類民間作品朗朗上口,蘊含樸實的紅色精神,。
大力發(fā)展紅色旅游,。瀘定橋、磨西紅軍長征紀念館,、瀘定橋干部學院等接待大量研學旅游團隊,、培訓團隊、游客,。長征干部學院甘孜瀘定橋分院打造“天塹制勝”“雪域燎原”“富藏興藏”3條精品教學線路,,舉辦主體班和紅色黨性教育培訓班200余期,培訓11500余人次,。2021年端午節(jié)期間,,瀘定縣累計接待游客2.19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413.29萬元,,分別同比增長105.7%,、105.8%。因此,,瀘定縣應抓住機遇,,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增強紅色景區(qū)的統籌規(guī)劃,豐富紅色旅游項目,,增加體驗性,,將瀘定打造成著名的、具有特別意義的經典紅色景點,,進而弘揚紅軍精神,。
拓展紅色文化和精神的傳承方式,拓寬傳播渠道,。通過調查發(fā)現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大學生通過新媒體,、網絡等方式了解紅色資源,但網絡搜索瀘定橋,、嵐安,、磨西等關鍵詞彈出來的資料較少,因此充分利用新媒體,、網絡,、電視媒體宣揚瀘定縣紅色文化和精神,拍攝高質量的影視作品,、微視頻,,創(chuàng)作與瀘定紅色文化相關的文學作品、歌曲,,舉辦藝術文化節(jié),,開發(fā)紅色游戲,將紅色文化融入學校教學等多種渠道解決傳播方式單一,、代際傳承等問題,擴大瀘定紅色文化和精神在青少年思想文化領域的影響力,,賡續(xù)紅色基因,。
綜上所述,紅色精神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在瀘定地區(qū)留下的精神財富,體現了共產黨人的精神特質,,具有凝聚力和號召力,。紅色文化資源作為紅色精神的載體,在紅色文化和精神的傳承發(fā)展中扮演者極其重要的作用,。針對發(fā)展傳承中遇到的部分紅色資源開發(fā)方式欠妥,、紅色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傳播方式單一,、代際傳承,、紅色文化載體保護不足等問題,可以通過加大對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挖掘紅軍文化和精神內涵,,加大扶持力度和資金支持,,大力發(fā)展紅色旅游、研學旅游,,拓展傳播渠道等措施,,進一步發(fā)展和鞏固瀘定縣在國內紅色旅游目的地中的地位,擴大瀘定縣紅色文化和精神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而促進瀘定縣紅色文化和精神的進一步傳承和發(fā)展,。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機械有限公司員工在生產車間趕制工業(yè)接頭等產品,。該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為第三批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yè),,其研發(fā)的新型無滴漏干式軟管接頭組件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濕地)湖畔,大批紅嘴鷗已抵達昆明,,給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靚麗美景,。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華市,,工作人員對光伏設備進行巡視維護,。近日,金華傳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為2.91MW(兆瓦)的屋頂光伏成功并網,,標志著企業(yè)“光伏+儲能”這一新型小循環(huán)能源體系的建立,,為企業(yè)的電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條件。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肅省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湖水中,,成群的天鵝、斑頭雁等候鳥在這里休憩覓食,。
近年來,,當地依托自然資源優(yōu)勢,把發(fā)展特色產業(yè)作為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集體+農戶的發(fā)展模式,,大力發(fā)展有機富硒鮮食玉米深加工產業(yè),帶動集體增收,,群眾致富,。
2023年10月12日,北大荒集團建設農場組織大型機車群對種植的20.61萬畝大豆進行搶收,,確保成熟的大豆顆粒歸倉,。
2023年10月8日,,在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天堂鎮(zhèn),樓宇,、山巒,、河流、道路與云霧交相輝映,,構成一幅和諧美麗的畫卷
2023年,,泰州市海陵區(qū)實施雜交水稻制種0.56萬畝,預計可向市場提供水稻良種250余萬斤,。
在侗族村寨中,,向來有“有寨必有鼓樓,有河必有風雨橋”的說法,。這種特色是侗族人民長期在山區(qū)生活的經驗體現
近年來,,各地不斷加強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和修復,濕地生態(tài)環(huán)境明顯改善,。隨著濕地公園的建設,,濕地環(huán)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保護,眾多鳥類在此現身,,棲息覓食,、追逐嬉戲,成為濕地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2023年8月30日清晨,,在山東省榮成市桑溝灣海洋牧場周邊的風力發(fā)電場,,風力發(fā)電機映著朝霞、漁船,、海洋牧場,,源源不斷輸送綠色能源
近年來,江蘇省海安高新區(qū)社區(qū)教育中心為豐富社區(qū)退休人員的業(yè)余文化生活,,堅持從老年人的特點出發(fā),,以欣賞—模擬—學創(chuàng)的舞蹈課教學模式,積極探索應對老齡化的舞蹈教學,,受到了退休人員的喜愛。
2023年8月21日,,重慶市梁平區(qū)屏錦鎮(zhèn)萬年社區(qū),,錯落有致的村莊、金色的稻田,、蜿蜒的鄉(xiāng)村道路相映成景,,勾勒出一幅鄉(xiāng)村美麗畫卷。
光明網聯合中國圖片社精選中國圖片大賽歷屆獲獎作品,,以“鄉(xiāng)村振興,、共同富裕”為主題,展現鄉(xiāng)村振興新圖景,。用圖片講好中國故事,,以影像傳播中國聲音。
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康樂鎮(zhèn),、大河鄉(xiāng),、白銀蒙古族鄉(xiāng)境內的外星谷星際主題地質公園,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張掖世界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園總占地面積17.34平方公里,包括游客服務中心及火星谷,、水星谷、木星谷,、大煉鋼鐵遺址四大景區(qū)
2023年8月17日,,數十只熱氣球飛舞在甘肅省張掖七彩丹霞景區(qū)上空,為游客上演了一場熱氣球與彩虹山的唯美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