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菜273元變6568元不能讓“代購”形同騙購
上海的張女士在餓了么App上點了幾個上海菜,,沒想到,姍姍來遲的外賣竟“轉(zhuǎn)手”給了美團,,還不是自己指定的店鋪,。更令人咋舌的是,,菜品被“瘋狂加價”,單個菜的最高溢價達163%,。媒體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張女士的這些遭遇,全部是“代購”的操作手法。餓了么平臺目前已為張女士整單退款,,同時對涉事門店做出了下線處罰,。
在外賣平臺上點外賣,點的居然是代購服務(wù),,這恐怕已經(jīng)超出了很多人對于外賣的認知,。更意想不到的是,原價273元的菜品,,代購價格竟然需要656.8元,,代購跑腿費已經(jīng)遠超菜品價格本身。在消費者并不清楚菜品實際價格的情況下,,這樣的代購服務(wù)簡直形同欺騙,。事實上,代購者真正要做的事情,,無非是接單后在其他外賣平臺上重新下單,,自己并不需要親自配送,跑腿的仍是外賣小哥,。代購者純粹是基于信息差轉(zhuǎn)手獲取暴利,。
在商言商,利用信息差賺錢并非不道德,。問題是,,溢價要有上限,誠信不能打折,。代購跑腿是為用戶提供代買服務(wù),,而非直接經(jīng)營或銷售商品。如果線下店鋪沒有或者不愿意提供外賣服務(wù),,代購服務(wù)和其他跑腿類業(yè)務(wù)并無不同,,存在具有合理性。但在線下店鋪已經(jīng)提供外賣服務(wù)的情況下,,一個平臺上的商家以代購名義接單,,轉(zhuǎn)手去另一個平臺上重新下單,這種外賣代購服務(wù)的合理性就值得商榷,。
新聞中的店鋪,,在美團平臺上有外賣,在餓了么平臺上沒有,,故而有人在餓了么平臺上開了代購服務(wù),。對線下店鋪來說,多個平臺接單,,似乎沒有損失,,但為何只在一個平臺開店,,是否存在“二選一”的問題,我們不得而知,。線下店鋪當然有選擇外賣平臺的合作自由,,但在監(jiān)管部門早已明確要求的情況下,外賣平臺無論如何不能再通過直接或間接的“二選一”方式為難商戶,。
新聞中的代購店鋪明示了“本店僅提供跑腿代買服務(wù)”,,并且強調(diào)“因代購人工成本較高,本店商品均有溢價,,敬請諒解”,,算是做到了明碼標價。但是,,消費者能否看到店鋪公告,,是否知曉自己下單的是代購服務(wù),就另當別論了,。更重要的是,,餓了么平臺明確規(guī)定,代購商品綜合溢價不得超過20%,,而該代購店鋪單個菜品最高溢價163%,、最低溢價66%,顯然超過了合理的利潤范疇,,涉嫌對消費者構(gòu)成價格欺詐,。
上個月,同樣在上海,,有咖啡店以代購之名制售高仿星巴克,。新聞中的代購店鋪,如果不是去別的外賣平臺重新下單,,而是自行制作仿冒菜品出售,,牟利也許更多,但可能造成的食品安全風險,,顯然也更大,。所以,代購要確保是真代購,,應(yīng)要求代購者將線下店鋪的銷售單據(jù)拿給消費者報銷,,這樣既能確保代購屬實,也能避免過高溢價,。
張女士的此番遭遇提醒外賣平臺必須強化自身監(jiān)管責任,對于代購服務(wù)的審核應(yīng)該更加嚴格,。一方面,,商戶有義務(wù)明確告知消費者自身代購性質(zhì),,將代購公告置于顯眼位置,甚至作為用戶付款前的必讀內(nèi)容,;另一方面,,代購不是騙購,凡是溢價超過一定限度,,同樣必須明確告知消費者,,獲得消費者認可之后方能成單。說到底,,代購溢價應(yīng)當以消費者看得見的方式呈現(xiàn),,不能縱容有人以代購之名行欺騙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