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正平:為什么要走下去?走完他們未竟的路就是最好的回答
紅色校旗在晨風中獵獵作響,,藍色校服在晨霧中若隱若現(xiàn),,一支蜿蜒數(shù)公里的隊伍連綿不絕,像流動的朝霞漫過黃峁山,。這幕場景,,已重復上演了30個春秋。
1949年7月31日,,解放寧夏第一仗在彭陽縣任山河打響,,364名解放軍指戰(zhàn)員壯烈犧牲、長眠于此,,至今有152名烈士連名字都沒留下,。
從1995年開始,每年清明節(jié)前夕,,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學的新生,,都會徒步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園祭奠緬懷英烈。往返108里路程,,10多個小時的行走,,自此以后從未間斷。行走在山峁溝壑間的路上,,書本里“不怕犧牲”四個字,,在踏過烈士倒下的山梁時變得滾燙;輕輕擦拭烈士墓碑時,,家國情懷的重量落在內心深處,。
徒步活動始于時任固原二中校長韓宏的提議。1994年,,一篇名為《夏令營的較量》的文章中提到,,在中日聯(lián)合夏令營活動中,中國孩子的體力和毅力不如日本的孩子,,日本老師說:“你們這一代孩子贏不了我們的孩子,。”這篇文章深深刺痛了韓宏,。次年清明,,固原二中初中部開展了第一屆百里徒步任山河祭英烈活動�,!拔业某踔�,,就是要讓我們的孩子吃苦,感受當年紅軍長征二萬五千里是怎么過來的�,!�
彼時的黃土高原,,師生們在土坯房里上課,學生們用報紙包書皮,,但精神的豐沛超越了物質的匱乏,。首支徒步隊伍背著搪瓷缸、揣著干饃饃,、踩著解放鞋踏過雨后泥濘的山梁,。固原二中教師張小玲至今記得,隊伍中那個倔強的初一男生,,腳底水泡磨破后,,卻始終緊握隊旗。
苦嗎,?苦,!但是他們也說——“百里徒步任山河教會我堅持,就像黃土高原的溝壑深刻進生命年輪——當未來再遇絕壁,,我必以當年攀越黃峁山的勇氣,,在巖壁上鑿出屬于自己的天梯”。
累嗎,?累,!但是他們也說——“這段經歷猶如一顆種子,不僅滋養(yǎng)著我們對祖國的熱愛,,更孕育出同窗之間的深厚情誼,,以及對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感恩之心�,!�
這苦這累,教給孩子們的是面對困難的勇氣,,面對和平幸福生活的感恩,,以及對祖國誠摯的熱愛。108里山路,,30年風雨兼程,。少年學子們翻山越嶺、彼此攙扶,,他們走出了團結與勇敢,,懂得了在困境中相互扶持;走出了自信與堅強,,面對艱難險阻,,不再畏懼;更走出了一堂生動的國防教育課堂,讓愛國的種子在心中萌芽生長,。教育的意義不正在于此,?
很多學生正是因為這次經歷,在心中埋下了矢志報國的種子,。年輕的腳步行走在先輩們曾經戰(zhàn)斗過的土地,,抵達的終點,從來都不僅僅是任山河的紀念碑,,也是一代代人心中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炬,。
上學期間,曾先后3次參加徒步祭英烈活動的任江鵬,,后來通過高考成為一名國防生,,立志像英烈一樣保家衛(wèi)國,“當兵的日子里,,每當遇到困難時,,我都會以那次徒步經歷來鼓勵自己�,!庇兄嗨平洑v的還有陸軍某部軍人張建華,。學生時代那次祭奠后,參軍報國的熱情在他心中涌動,。之后,,他通過刻苦學習,成功考取國防科技大學,,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作為一名軍人,,我要繼承先烈遺志,,守護好祖國的每一寸山河�,!�
當教科書上的鉛字化作浸透雨雪的黃土,,當烈士的年齡具象為同齡人的臉龐,信仰的種子便穿透時空在心田生根,。每一次行走都是對曾經烽火硝煙的回憶,,每一次出發(fā)都是以史為鑒向新而生的回答。
祖國的未來屬于年輕一代,。砥礪血性擔當,、培塑家國情懷從來不是抽象的話題,它體現(xiàn)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xù)傳承中,,體現(xiàn)在常抓不懈的堅持中,。先輩們用鮮血和汗水鋪就了前行的道路,一代代學子接過這精神的火炬,繼續(xù)前行,,走完他們未走完的路,,完成他們未完成的事業(yè)。他們在徒步中領悟,,在領悟中成長,,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
不掌燈何以行路,?總得有人把血染的路,,走成傳承的燈。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與擔當,,而愛國,,則是共同的精神底色。今天,,新時代的我們更應始終不忘前輩的付出,,擔當起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書寫屬于我們的篇章,。
從1995年開始,,每年清明節(jié)前夕,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學的新生,,都會徒步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園祭奠緬懷英烈,。往返108里路程,10多個小時的行走,,自此以后從未間斷,。行走在山峁溝壑間的路上,書本里“不怕犧牲”四個字,,在踏過烈士倒下的山梁時變得滾燙,;輕輕擦拭烈士墓碑時,家國情懷的重量落在內心深處,。